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Ruina

Gerd von Rundstedt, le maréchal oublié.

Updated: Mar 26



This is a transcription of the following interview with author and historian Laurent Schang, about Field Marshal Gerd von Rundstedt. 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in French, I had to transcribe it into my native language (Mandarin). Maybe Google translate or anybody who speaks both French and Chinese may help a bit, because the audio is LONG AND BLURRY.


A note- I abbreviate Field Marshal Gerd von Rundstedt /倫德施泰特元帥 in Chinese into 倫帥,and I find it messes up the Google English translate a bit. I dunno maybe it's not that bad.




主持人:您好,Laurent Schang教授,我們今天要談談您非常重要的人物傳記,關於倫德施泰特元帥,一名被遺忘的元帥。您是歷史學家,寫了不少軍事史與戰略的書籍。我想先請教您,您是怎麼對倫德施泰特元帥產生興趣的?就我所知,這位德國元帥沒有留下任何回憶錄、任何自傳性質的東西。


L: 沒有錯,他一直拒絕寫回憶錄;此外他也不寫日記。關於他我唯一能找到的手稿,是在德國檔案館的一本小冊子。他日復一日記載那天買的小東西,像是香煙以及必須要為老婆買的 玩意兒。我可以說,倫帥並不是個思想家,他從來不寫東西,我們從他給老婆的信裡可以看到每日金句一類的小詩。


當他位居高位的朋友建議為他寫傳記,他認為這沒有任何的意義。我認為他的想法是發自內心的,所有的證據顯示他是很低調的人、很會自嘲、充滿黑色幽默。他會嘲笑在上位者更甚於下屬, 像個老爸。


L: 至於我怎麼對他有興趣,老實說,一開始是邀稿工作。倫德施泰特元帥的名字馬上入我眼簾;對二戰稍微有興趣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名字,從入侵法國、到巴巴羅薩行動、到諾曼第。但是他的書籍似乎很少,在各個字裡行間呈現的,是個陰晴不定、冰冷堅毅的普魯士典型。


主:您認為這個普魯士的典型是哪裡來的呢?您的讀者都了解這種典型是什麼,可是在倫帥身上卻有一點突兀,他是軍人家庭出生的。


L: 普魯士典型在這裡的意思是傳統的士兵。他的父親是布蘭登堡貴族,母親是個薩克遜平民。我們談的是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的遺族,世世代代為軍人的家族,可上溯至條頓騎士;他們打從十字軍東征以降,在民族國家興起之前,就在歐洲各地征戰,與國王們一同經歷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,到了近代立場則更傾向新教。


倫德施泰特是個騎士的兒子,他有三個同為軍人的兄弟,到了這一代已經貴族沒落,不能算是容克。再繼續深挖下去可能必須談到社會背景等等的。


主:我想沒落貴族這一點很重要,雖然他父親是騎士,卻沒有辦法進入騎士團,因為家族財產不夠, 無法支持其開銷,最後只能成為步兵。

L:是的,現代人可能覺得很奇怪,但是在當年的法國、德國與英國都是如此。我們今天根據個人的期望選擇當兵,但是古老的家族會選擇所謂適合貴族的軍種,那並不是經過科學化分類的軍事學問分支;而在第二帝國的時候,那些表現活躍的平民逐漸打破這古老的結構。


總而言之,你能當上什麼兵,在古時候端看你能負擔的起什麼。軍官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,還會欠下債務。就這樣,軍人為了保持家務體面,經常尋找打仗的機會,駐軍反而是個困擾。普魯士軍人特別重視的繁文縟節,日趨沉重的負擔也導致了不少人自殺,原本允許決鬥解決的一些事情也被禁止了。


回到倫帥身上,原本他也想成為騎士,但是他還有三個兄弟,家庭無法確保他們都獲得體面的機會。於是他轉而加入步兵。他不能算是一個知識分子,但我認為他更像一個藝術家。


主:但是就在他早年一進入軍隊,他的指導者與教官就發現他有了不起的素質,很快地被寄予厚望,也很早就有機會進入最高指揮部。可以請您描述一下他當時接受的訓練嗎?這個部分您的書寫得非常好,就算是我這種外行,也深深被吸引了;因為這是很精細、豐富的訓練。你不被允許墨守成規,總是必須再找出動力、自我檢討。這讓倫帥從小耳濡目染。


L:對,我們可以說他受的教育非常完整,在當年也是歐洲最好的。Hans von Seeckt當時也會於戰間期再次採取這種教育,從12-17歲的軍校學生開始培養;接著他們在柏林的大軍校繼續深造。這些都還是基礎,奠定了成為軍官階級的未來。


倫帥在1892年左右就成為軍官,相當於少尉。當年他十七歲。部分是因為他的名字,軍事家族讓他更有機會往上爬;他仍然需要證明自己,德國的軍隊對個人的要求非常高,軍官幾乎沒有休息的機會,特別是被認定為優秀的那些。每一層級的軍校相當於層層競爭。他為了爭取入更高等的學校吃了不少苦頭,不見得是因為成績不良,而是還太年輕了,對確切如何指揮人並不熟練。在德國,你會在駐軍與參謀部之間輪替。每個軍區都有參謀部,包括被第十六軍團占領的阿爾薩斯與洛林。


在1895到1905這十年間,倫帥得以進入總參謀部。此時德國正在醞釀知名的施里芬計劃,倫帥根據他的階級參與在其中並接受訓練,包含嚴格的理論搭配實務訓練;他們也必須學習外國語言(按:據噗主所知,精通俄語與法語的至少有Reader與von Bock)、地圖學、地形學、當代重要戰爭案例,以及實地考察。如此一來你才有留在總參謀部的資格。


主:雖然倫德施泰特可以算得上普魯士典型,但每當他成為駐軍指揮官,都很受到軍人們的仰慕。他似乎很好相處。


L:對,當我們看見當時他上級留下的報告與其他證詞,這是個和藹可親的人。他幾乎從不生氣,他說話表達非常精確,不會在士兵身上專注於無用的細節。簡單來說,他並不是當代反軍國主義文學描述的 普魯士軍官丑角。

這些文學流行一種刻板印象,就是軍官們是腦滿腸肥、找士兵麻煩的傢伙。其實軍官與下級是一起生活的,共同分享著榮譽準則與強調教養的教育,可以說是有騎士精神的。


主:我們往下談吧,現在來到一次世界大戰。他這時候還沒有指揮大軍團的資格,他參與的是東面對波蘭的戰爭。雖然還不在第一線,但是已經展現了卓越的行政與策劃能力。其實在這個時候他的表現是最頂尖的,他似乎再也沒有類似的表現了。


L: 1914年的時候他被指派指揮第四軍團,在第四軍團面對法國的反攻不得不撤退之後。那是第一次馬恩河戰役。他的實力大放異彩;他只有校級的軍階,但不得不擔負將軍的責任,在極為艱苦的狀況之下,讓第四軍團有序地撤退。當然他接受了完整的傳統教育,但這些教育是比較專門化的,但倫帥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行政,參謀與指揮,這就是個人資質了。


主:我們能說他在波蘭的經驗,到了之後的1939年會很有用。到了1918和1919年,他來到了什麼樣的軍階?


L:他還是中校。


主:沒想到晉升得很慢。


L:是沒有錯,但是考慮到普魯士軍隊,以及後來的德軍,他們不見得看戰功來提拔位階,主要還是看年資,或者是上級認證的卓越品質,可是那也不見得和戰功掛勾。獲得了pour le mérite 勳章也一樣;比方說隆美爾吧,他也獲得了該勳章,但當時仍然是下級軍官。畢竟在德國有大約100,000軍人,其中4000是軍官,人人都等著升遷。這問題也不是德國才有的。


主: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,凡爾賽條約簽訂了,德國的軍力被縮減為不得超過10萬人。倫得施泰特以及表現優異的那些自然是留下來的。在德國的新處境之中他會如何自處呢?一切都改變得很快,當時還發生企圖顛覆威瑪共和的卡普政變。他沒有讓自己卷進這些,試圖保護自己的事業。看起來他還是比較支持共和,但是他對帝國有沒有懷舊感呢?他會是怎麼想的?


L:威瑪防衛軍(Reichswehr)的環境基本上是讓他如魚得水的。1921年的Reichswehr在von Seeckt的管理下,人人都是菁英中的菁英;在挑選參謀的時候比較偏好軍官之中的貴族。這個政策在威廉二世底下甚至都不明顯。Reichswehr遭受如此大的困難,他們極為強調內部訓練。比方說,一名軍士要承擔得起上尉的工作,他必要時也能這麼作,因為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,人力實在太少;在一戰時升上去的軍官,此時也多半留不住自己的位置;因為就算戰功彪炳,這些人也彌補不了沒有接受過軍校理論訓練的缺陷。


但倫率完全符合了標準,之後的15年也會穩定地升上去,成為第一騎兵師團的將軍,但是隨著晉升,他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政治。倫帥並不喜歡政治;他對共和國是忠誠的,但是他不喜歡共和國。他不過是遵循著原則:軍人不應該干涉政治,對軍人而言軍隊的事務高於政治,並且並不全然為政治服務。


軍人是不為政治服務沒錯,但也沒多少人為軍隊服務了;他們甚至不對卡普政變的右派革命份子開槍,也排除掉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軍校訓練的普通士兵。


我們所見倫帥活著時最後的照片,他在公寓中笑著,後面很清楚地能看到掛著威廉二世的肖像。簡單來說吧,他是個保皇派;但他不會對威瑪共和做些什麼。他是將軍但也是士兵,他為德意志服務,無論那裡的政權是誰。至於他沒有參與卡普政變的原因,要注意的是,其他軍人不見得分享他的觀點;那就是軍官最好不要跟政變這種事扯上邊,這並非維護威瑪, 而是出於合法考量。


主:他這種維護合法性的想法,會一直延續到希特勒上台。他並不質疑政治舞台發生的事,只是按照常規地繼續他的軍人事業。我現在想繼續談論一段歷史轉捩點,不只對軍隊的命運很關鍵,也清楚地呈現他的人格特質。他的行動非常謹慎,但有時候可以說是太放縱現況發展。這就是布隆伯格-弗里奇事件。這兩人在軍中位居高位,後來被希特勒出於各種原因,用卑鄙的手段解除職位,包括威脅與作偽證。軍隊的人事陷入各種陰謀詭計。我想倫德施泰特元帥跟他們是很熟的,也擁有同樣的背景。在事件發生的當時他是如何自處?


L:倫帥以及他同輩的高級軍官們,其實態度很模糊。布隆柏格與弗里奇的失勢,都是根據來源很奇怪的傳言:也就是弗里奇是同性戀者,而布隆柏格的老婆來路不明;他這個妻子是再娶來的。在軍中離婚再娶被視為破壞了普魯士軍人的榮譽準則,更何況這個女人可能是性工作者。


倫帥那個時候是柏林督軍,所以他在希特勒上台的時候是軍中的第三把手。光是管理位於柏林的駐軍,足以表示他的地位很高,在威瑪共和搖搖欲墜的時候,這批軍人甚至可以左右命運。但基本上倫帥什麼都不做。Kurt von Schleicher與Franz von Papen想推翻希特勒的企圖也就此失敗了。追根究底,他對希特勒上台的態度稍微偏正面。興登堡與希特勒兩個人前前後後都找倫帥談話過,想知道誰來接布隆柏格的位置比較好。選來選去最後找了凱特爾與布勞希奇,倫帥也同意了, 雖然這兩個也不是多好的傢伙。


但是其他的候選人是更糟的,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看看都是誰。總之倫帥在這段期間拒絕擔任關鍵的角色。但弗里奇的反抗也很微弱,他打算跟希姆勒去決鬥私了,當他發現關於他是同性戀的指控,都是S S搞出來的。他想讓倫帥去傳話,倒是被倫帥阻止別幹這種蠢事。倫帥提的建議多半是先縮起來等風頭過去。你可以說他太愛惜羽毛了,但是要知道,那是連安全退休都不大容易的時代。他試著提出退休,前前後後提了三次,因為情況確實令人忍無可忍。最後希特勒終於同意了,他當時68歲。


可能這時候倫帥以為自己可以安度晚年。但顯然他會想到的不只如此吧,從他後來的表現,包括在二戰戰場上的表現,可以看得出來他普魯士軍人的本質,那就是服務的精神;比個人的榮譽更重要。榮譽必須從服務的精神中得來。服務誰呢,首先就是服務於軍隊,考慮軍隊的利益。這個思維非常德意志;普魯士軍官不區分國家的與軍隊的利益,這一點會帶來深遠的影響。比起某個國家首長,他們必定優先效忠軍隊。這就是為何希特勒對普魯士軍官具有深刻不信任。倫帥的態度也許單純是漠不關心,但也有道德的意味。


主:所以說,就算面對不公平的事,軍隊的榮譽或存續必須放在最優先。


L:沒錯。紀律先於公正。


主:您提過倫帥是軍隊的第三把手,自然他與Halder、布勞希奇、凱特爾甚至希特勒時有往來。那麼他與這幾位的關係如何,既然他沒有爭取最高權位的意思?


L:倫帥和其他人的關係大致上良好,特別是資深軍官。即便有先前所提的跟弗里奇之間的插曲,他和弗里奇交情甚篤。然而我說不上來他們的交情是否屬於私交,因為你會發現倫帥的私生活很少牽涉軍隊,他有個小中產階級的生活圈,兒子們也不是軍人;他們有各自的事業選擇。在二戰之前,當他還是較年輕的軍官時,他不進賭場娛樂場所、沒有負債、不喝酒應酬,雖然他私下喜歡一點小酒跟很好的煙草。


簡單來說,他不跟小軍官鬼混。但對與他背景類似的軍人而言,他是天然的紳士。布勞希奇與Halder的性格就不是這樣,在此略過不表。倫帥看這些稍微比他晚一輩的士兵帶著點微妙的憐憫,最壞的情況就是不信任。他們已經是不同的軍人,並非全都來自德國北部——Halder與凱特爾就不是。


凱特爾的態度很特別——特別作小伏低,而且他也不只對倫帥才這樣。他對長一輩的普魯士軍官有種嚴重的卑微感,希特勒身上也多少有這種自卑情節。倫帥沒有權高位重的軍人盟友,相反的,他很討厭靠著蹭希特勒位階升上去的人,最典型的就是萊歇瑙(Reichenau)。萊歇瑙是極少數倫帥會主動反對到底的人,反對到幾乎不惜斷送萊公的事業。我說,倫帥的本質是個專業的軍事專家,但並非戰士。


主:要怎麼看出希特勒跟他的關係?您的書中描述:他尊重希特勒,如同國家元首應受尊重,也對元首宣示效忠。但他承認希特勒是戰略家,或某種厲害的軍事思想家嗎?相對的,希特勒對倫德施泰特很欽慕。


L:根據當時留下的紀錄,能確定倫帥完全不認可希特勒。也許他犯了所有其他德國將領都犯的錯。1933年,他想的是也許希特勒可以利用;至於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,對他而言完全陌生。他是個保皇黨、非常虔誠的新教徒,重視服從紀律的保守派。國家社會主義革命份子的意識形態,都是由來自德國南部的人所主導的。這些南部人號稱將組織人民的革命軍,和傳統普魯士軍官形成鮮明對比。無異於烏合之眾的民兵是對帝國懷舊的他難以接受的。如果回到凱薩的時代,他大概是決不支持這種民粹的羅馬元老院。


在希特勒奪權之前,兩人見過一次面,在布隆伯格安排的餐敘上,跟興登堡一起。餐敘的結果十分糟糕,希特勒在他面前大失態。但倫帥最後妥協了,只要希特勒不干涉他太多,他就沒有意見。希特勒上台後的一切,軍方大抵是滿意的,只要他們自己的羽毛乾淨,並且得到重新武裝與擴大軍備的機會。但這些「好事情」發生的速度太快,連軍方自己都產生疑慮。到戰爭時期,倫帥學會盡量不要對希特勒讓步,不跟他交好;比方說,他從不打電話招呼希特勒;他總是讓自己的副官之一去與希特勒對談。


至於希特勒對倫帥是極為尊重的,他對倫帥十分著迷。當希特勒召集軍官時,倫帥是唯一一個有資格上座的軍人。即使是戈林也得站著。這反而讓倫帥不自在到了極點。也許希特勒的態度並非只是針對倫帥本人,更是來自於對神祕的德意志國防軍元老這個身分的敬重;倫帥就猶如國防軍活生生的象徵物。


希特勒自身實際上與德意志國防軍擦身而過,他從來就不是這個組織的一部份,他彷彿沒有資格進入那個世界;然而他試圖駕馭這些軍人,使其服從自己。


主:倫帥與整個國防軍與德意志軍人也維持著關係,因此我們要回頭看看軍方的希特勒暗殺事件——如果這在戰前就得以發生,實際上可以省去不少麻煩。但是倫帥不只一次反對這個看法;他是沒有曝光有意暗殺希特勒的軍中份子,他只是將整件事情置之不理。他絲毫沒有涉入任何陰謀事件中。


L:我個人的看法是,這純粹與倫帥自己的道德原則有關,與行為上的懶惰或透過希特勒實現個人野心無關。至於我看法的根據,我們可以看到在1938年時,Halder與Beck曾經就對他明示暗示過這些事,而被拒絕了;到了1943年,他們就在著手計畫所謂的720希特勒暗殺密謀。


後來一路到了1944年,倫帥的立場依然是避談這件事的,即使他有一批副官已經牽扯其中了。被倫帥發現的話,他就會把他們調走;大家就心領神會,不要在他周圍談論太多政治。他不斷篩選自己帶的參謀,仔細注意到自己的下屬是否有一點點密謀暗殺希特勒的想法。對他而言,不管現在的政權是誰那都是無關緊要的,因為國家正在戰爭中,國家才是第一位的。正因為如此,倫帥誰也不反對,也並沒有因為誰反對希特勒而懲處誰,只是把他們調走。如果我們覺得這很難理解,那是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普魯士的價值觀——一種基於服務與服從的騎士精神。倫帥將此價值觀發揮到極端的程度,服從的精神對他而言高於法理上的正當性,任何一點點「政變」的想法,都是於他不容的。


主:我們來談談倫帥身為「戰爭領袖」的那一面吧。您的傳記中有提到,希特勒在1938年讓他榮退,畢竟倫帥的年紀也大了;而後為了入侵波蘭,希特勒把他從退休中召回,而他在對波蘭的戰事中表現得也十分卓越。請您評價一下他指揮東面軍隊的角色;他在軍隊部屬方面的重要性為何?


L:他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,他不僅指揮了面向波蘭克拉科夫、華沙與近烏克蘭邊境羅特的南方集團軍,而且也是該集團軍計畫的策劃者。他副官的表現也很亮眼,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下他——Erich von Manstein。他們辦到了戰爭中的計畫與執行層面。整場入侵為時十八天,因此往往被現代人誤認為是雕蟲小技。這場戰爭很快地顯示出德軍的精良之處,以及裝甲部隊的不足,讓他們盡快地將戰爭機器加以改良。


總而言之,倫帥計畫的層面之一,就是在戰術上,讓德軍面對軍力較弱的波蘭時自我測試,以得知其短處。如果蘇聯沒有介入,武器的發展也不會呈現這種軌跡。入侵波蘭可謂是倫帥的經典之作。


主:緊接在波蘭之後,顯然就是1940五月的對法國之戰。根據您的說法,倫帥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,因為針對法國的計劃不斷被推遲,從前一年的十二月一路拖延到次年五月。


L:對,他與曼斯坦依然是共同執行者。他看了第一版的計畫,十分不滿意,他認為這只是再次使用再單純不過的施里芬計畫罷了。他之後進行了不少調整與修改,實際上希特勒也參與在其中,直到德軍攻穿亞爾丁省(Ardennes)。倫帥就在這個時期大力提拔曼斯坦,推薦他擔負A集團軍的重任;曼斯坦實施了最為人稱道的鐮刀收割計畫(Sichelschnitt plan)。


老實說,幾個月過去,倫帥內心的某些懷疑是越來越重的——他自知已老,而未來的戰役將越來越著重於機械動力,那並不是他自身的知識與經驗所可掌握。在威瑪防衛軍(Reichswehr)時期,他就注意到自己並不理解坦克能扮演的角色,而且一開始的時候一直反對古德林提出的案子,直到波蘭的戰役讓他學會調適,再到入侵法國時又多調適了一點。

這使我們提出一個問題:倫帥真的是戰爭的最佳人選嗎?一直到五月十日戰爭發動之前,倫帥陷入某種憂鬱狀態,差點被逼到辭職;所以他性格上是個會陷入低谷的人。


進攻開始時,他必須管理並指揮軍團通過狹窄的谷到一直到亞爾丁,一旦車輛、補給、坦克與裝甲車擠在這裡,相當容易被堵死。倫帥了解戰爭涉及的軍需層面,但現代化戰爭的步調對他而言還是太快速了。當時只要法國空軍反應得過來,對排著隊穿過峽谷的裝甲車們投炸彈,德軍的攻勢就算完了。因為根據後來的報告顯示,從第二天開始德軍就遭遇塞車問題。不只路況差勁,每個師團的規劃壁壘分明,倫帥在第一天還限制坦克行動,讓將軍們抱怨連連。倫帥也有急躁的一面;在色當戰役之後(Battle of Sedan),坦克開始顯示其限制,步兵突擊隊依然是必要的。在德軍試圖穿越盧森堡抵達比利時的時候,坦克真的行動不便,這對攻勢而言是場災難。


主:在倫帥之下的都是一些赫赫有名的人,與其說是他至少沒有砸了攻勢,不如說是倫帥善於調度極有才華的將領。在1941年六月,巴巴羅薩行動開始,倫德施泰特元帥又再度被放在第一線,指揮南方集團軍對抗羅馬尼亞與匈牙利。還沒開始打的時候,倫帥就知道一旦時間拉得太長了,事情就不妙。


L:誠然,倫帥在巴巴羅薩行動之中展現他真實的水準。雖然他沒有參與計畫本身的制定,但他繼續展現他在1940年的特質,包括性格保守謹慎,以及在一群下屬中帶眼識人,擅長啟用有才華的將領。因此即使他自己充滿焦慮,他還是放手讓底下的人去做,避免過度控制他們。此外,他喜歡包含多國地理的大地圖,而不像某些參謀一樣在特定小地圖上花太多時間。倫帥的整體特質在40與41年發揮得很好,經過三年後,他對俄國士兵與土地的認識越來越清楚,內心知道這覆蓋的面積有多大。


他也比較認識他的同盟們,他指揮南方集團軍的原因之一就是這支軍隊由多國組成,包含義大利人、克羅埃西亞人與斯洛伐克人。倫帥懂得週旋在這些人之間,擁有夠高的身分足以服人,也具有外交官的才能,讓一群亂七八糟的人團結起來。他不只知道波蘭,也識得白俄羅斯、高加索與羅馬尼亞的地理,以及位於俄羅斯南方的大平原,他可以讓他的將領走在前面。即使他從一開始就理解地理環境,但不能預料自己會面臨什麼士兵。他與他的將領們太天真地以為布爾什維克政權會垮台,紅軍自己已經被大清洗給削弱,而蘇聯人不會造坦克。然而他仍是個不錯的戰略家,自知德軍並非為針對蘇聯戰場量身打造。


跟思想已經納粹化的許多年輕輩的將軍們相比,倫帥更理解德軍確切的尺寸,只適合極為快速的軍事行動。這是腓特烈二世留下的型態——尋找決勝戰的軍隊類型。倫帥知道戰爭趨勢已今非昔比,更何況還有這麼大的土地得佔領。你是不可能憑空要紅軍不戰自降的。到了八月,實情越來越顯著。


主:看起來這對倫帥是沉重的打擊,因為他的身體健康急轉直下,士氣也變得很低落。他的狀態糟糕到希特勒得將他從前線退下來,他在秋天時遭遇過一次心臟驟停,這給了希特勒足夠的藉口將他免職。以歷史的角度來看,希特勒將倫帥免職是個轉捩點。到了十一月底,深入蘇聯最深、贏得最多勝利的南方集團軍,抵達了頓河畔羅斯托夫(Rostov)。但根據希特勒的野望,在這一天的進度應該要到史達林格勒。這時候卻是第一次,倫帥讓德軍撤退。


這是德意志國防軍第一次真的撤退了,往後退了七十公里,因為von Kleist手上的坦克滿打滿算,只剩下五十來架了。這些讓希特勒很不能接受。倫帥接到元首的命令,用自己的解職當作籌碼加以抗衡,結果希特勒果真以健康為由將他解職了。


所以倫帥是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,第一個暫停部隊並且使其撤退,回到防守狀態的將領。因為倫帥表示,必須要先等到冬季過去。


主:考慮當時的背景,這是個很明智的決定啊。


L:這是很好的決定。倫帥有觀察到,也理解到,冬天對德軍是何等挑戰。當然,沒了倫帥這等身分的人物,希特勒也沒辦法做什麼,所以先是讓他強行退休,後來又強行讓他出山。德軍在法國面對盟軍的期間,希特勒讓倫帥擔任榮譽職,也是實際上的陸軍參謀長。此時他能做的已經不多了。又有哪位德國將軍或是元帥能面對得了諾曼地登陸後的戰況呢。結果希特勒又又把他解職了。我們不知道要如何評價這一齣。


L:倫帥在諾曼第登陸後被解職,基本上不是希特勒自己的決定,是他自己的意願。


1944年六月29日,Keitel打電話找上他,問他到底該怎麼辦。倫帥回應了電話,要他結束這要命的戰爭。如果這段插曲是真實的,那麼這反映我們前面提過的問題——倫帥不適合打西線這種現代型態的戰役。這對倫帥而言是很悲哀的境況,他不該遭此待遇。但無論如何,自1942年起,倫帥已無必要重返軍旅生涯,特別是考量到他的年齡與整體的思維。總之在這事件過後,他又退了下來。


主:倫帥是否早就認為戰爭已經失敗了,他頂多只是堅守岡位而已?


L:是的,在1941年起,他就抱持著這個觀點。日後在類似他回憶錄的信件中,他信給他過去的參謀們,說明他很遲才願意接受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帶領南方集團軍,準備好要進攻;他私下對他的參謀們聲明,聽好了,我們前面有俄國人,後面有法國人,這已經太過頭了;要征服那些俄國人完全是另一項大工程了。無論戰爭如何發展,這都將會是毀滅性的,因為我們逃不過一次開兩個戰線的戰爭。「你們都經歷過一戰的情況,這次的嚴重程度將會加倍」。他不擅長機械化戰爭,他受的是純古典訓練;但他確實從盎格魯薩克遜人幫助蘇聯維持運行的過程中,認知到特別是美式工業化所帶來的力量,以及尋找決勝戰的時代已不復返。他再三對自己人強調,戰爭早就輸了,應早早尋求和談的機會。


主:倫帥最後的大型反攻,無論你怎麼看,實際上不算是反攻;那就是亞爾丁戰役(Ardennes Offensive)。感覺上他當時也十分明白,再支持下去也不過是白投入人命與物力,特別是人命。他似乎很不願意再把底下人派出去了。倫帥此時覺得要如何收尾亞爾丁戰役,然後轉而防守萊茵河;當然萊茵河也沒有成功防守住。對倫帥而言,這一切究竟應該如何收場呢?


L:九月的時候倫帥又被起用了(這時候已經是720事件以後的事),從1944的九月到十一月期間,他將指揮萊茵河的第一線防守,而蒙哥馬利將會從比利時與荷蘭方面進逼,最後開通道路前往柏林。波蘭人、美國人與英國人在亞爾丁面對倫帥的時候也是經歷了一場苦戰——準確來說是倫德施泰特與莫德爾這個組合讓他們得不到便宜。倫帥和莫德爾處得相當不錯,倫帥給莫德爾一個外號,叫「一頭公牛(le taureau)」。他有輕鬆的一面,私下給了其他人各式各樣的外號,還會在背地裡模仿大夥兒的副德性,特別是凱特爾與戈林,他也會模仿一下莫德爾跟希特勒。


倫帥指揮亞琛防守戰役(aix-la-chapelle)抵抗美軍時,這座城周遭的森林區域讓倫帥佔了地利之便,幾乎使美國的步兵輸到脫褲,接著他發起亞爾丁戰役。這時候倫帥沒有親自參與,他給了莫德爾與Manteuffel小型地圖,要他們在小範圍內執行小的行動、解決一件件難題,要守住默茲河(la Meuse),以扭轉情勢,進而保住亞琛——以及在亞琛被攻陷之後重返該地,甚至是突破位於列日(Liège)的盟軍勢力。但此時倫帥也建議撤退荷蘭,把兵力調回來防守。顯然他手上的資源是無以為繼的,完全沒有兵力可以打,而且大力反對仍然將亞爾丁反攻當作一回事的這派意見。


倫帥在十一月選擇繼續死守著萊茵河這條線,這條線直到一至二月份才被盟軍攻破。當更多美國第三軍團勢力抵達洛林(Loraine)與阿爾薩斯(Alsace),德軍只能不斷退縮,納粹德國的勢力不斷縮小。時至三月份,倫帥盡可能地保留他能為德軍留住的部分。他發揮了極佳的防守策略,並炸掉萊茵河上的十二座橋,卻留下一座雷馬根大橋(Pont de Remagen),讓美軍得以穿越。這個「失誤」又讓希特勒有了解職倫帥的藉口。此時已是1945年,戰爭已完結。


主:這最後的「退休」也不安寧,他會被美軍給抓到,交給英國人關起來。幸好英國人是寬待他的,而且有趣的是,英國戰爭史學家也開始打造一種關於倫德施泰特的傳奇。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,這也暗示這些德國人們在戰後試圖從頭開始恢復自己的名譽。


L:倫帥不是唯一一個試著守護名聲的人,Halder這事也是幹得很兇。藉著盟軍與英國人的戰後宣傳,倫帥個人是保住了信譽,以及具有騎士精神的個人形象。當時他是被捕捉的德國將領中年紀最大的,身體也極為虛弱。他在兒子的觀護下被關了三年,身體與精神的狀態都下降得很厲害。


隨著冷戰崛起,英國人與美國人考慮將某些德國將領請出山。倫帥實在太年老了,而且他的人格特性也是十分獨特的,他被視為不適合作為一名階下囚。在李德哈特的熱切協助以及《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》這部書的問世之下,倫帥逃過了戈林等人在紐倫堡大審上面臨的命運,也成為被告方的證人而最終獲釋。這個問題成為了重大的外交事件,主要是因為直到1947年,美國仍在施壓英國,希望英國人把倫帥交給蘇聯,因為有五個國家想找倫帥算帳;然而英方承諾,只要倫帥待在英國占領區,他就不會有事。


Kassel這座城市對倫帥而言很親,這是他身為普魯士望族的出生地,而他想要在這裡終結生命;但是到了這裡,已經是美國佔領地,美國人有各種機會把他抓起來送去蘇聯,就看他們要不要卑鄙至此了——一方面是倫帥的年紀,二方面是他手上不大染血,即使他在荷蘭與法國做了某些決定,也多為按命令行事——但還是他的年事已高為主要考量。至於其他德國將領的命運,其實還是看冷戰的走向,畢竟美國對德國將領對俄國人的認識深感興趣。


主:回到巴巴羅薩行動,我想知道倫帥扮演的角色,他是如何反應;因為德軍在這裡犯過太多罪行,包括他的南方集團軍在內。他總不會對這些醜行一無所知。


L:對於在基輔發生的屠殺事件,倫帥部分地為自己的指揮掩飾,說那些主要是在士兵層級犯下的罪行,何況戰犯們以及烏克蘭人民的生存狀態已經是極差的狀態了。但是,看起來倫帥心裡是清楚惡質的實情。萊歇瑙根據納粹指示發出去的一封信件中,裡頭是包含著倫帥自己的首肯;而此信件的收件者是萊歇瑙軍團中的士兵們。萊歇瑙自視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宣教者,他這種態度,包括「戰爭行為是文明對抗野蠻」的整體思維,也傳染到曼斯坦身上。這會造成德軍並不把俄國人視為人類,而是可能會咬人一口的野獸,所以面對敵人時的慈悲不能被允許。


這種帶犯罪性質的指令從41年的六月就開始施行了,而倫帥使該指令在他的軍團之中具有效力。當國防軍士兵們的罪行被發現,基本上不會被懲罰或除籍,只會被警告別鬧了,別拍照片(?)並且檢查士兵身上沒有會留下紀錄的東西。倫帥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極端的不作為與放任是可想而知的,在倫帥被解職之後,古德林等人也只是放著原本的陋習並沒有特別去改變它。從七月開始,這些將軍們將一個個被送往漫長而又耗費鉅大的戰爭之中,而且他們將對為數龐大的戰犯與民眾既憂心又束手無策。如果希姆萊摩拳擦掌地想對這些人做些什麼,以將自己的勢力往東擴張,那麼也就由著他去了。


主:時間差不多了,非常感謝您這次接受訪談,要知道更詳細的內容,還是推薦聽眾們閱讀您的書。

48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